第三章 于清心处论禅机(6/7)
也都是如梦幻泡影。所以,“心融妙理虚空少,道契真如法界宽”心地清净的,心里解脱的
,十方世界事事物物才会都容在我心里,如掌上之花纹——一切具足。那些心里有烦恼;(“贪”“嗔””
、“疑”的,就算世界每一个角落,都走遍了,乃又希望到外地球去看一看,心灵还是空虚,不能满足。
所以,世间正是因为有“凡事”才显出世间百味杂陈的甘美味道:“……”
生百态,自在其中。
刚掬一味吮吸,心己然沉醉。
独语无知音,可既是独语——又何需知音?
归卧故里,当涤凡尘俗事。
一切,思之即扰,不思便罢。
空灵自得,哪还顾及其他?
树欲静而风不止,想静使静,怕他风来作甚?
一切有为皆由有心,心列法现,求甚么捷径?
迷思障目,庸自扰。——
自己
死胡同的还是作茧者本身。
于清心处论禅机,便涤一切,进
身心怡然之境。
听溪水流过,方悟:逝者如斯。
世间万物终归于自然,这是谁也抗拒不了的事。
浮云处有
家,极目远眺,却难以望及。
其实,它需要用心看,把心灵敞开,便可望见一切障目所不能见。
世皆迂,急于功,急于利,却从未想过要急于己。
忘了自己的本源,去寻求本不属于自己的皆是迂。
世间太多如是,不免又要沦为俗世。登高只为望远,可望远又为何?
太多时候,我们做了一件事,却不知这事为何——这是心障。随去,随
来。——往来不知为何,最终碌碌庸庸,才悟觉:吾生茫矣时已晚。
们常用“百年难求”来形容某一事物的珍贵。
可我总觉得既是珍贵,便无所谓“求”是以,感受珍贵,随缘最是自在。
得之自然,失之自然。
没有太多的牵绊,没有太多的刻意——这追求的心境本已珍贵,何须再求珍贵?
所谓“物极必反”正是:蠢笨至极并非坏事,聪明绝顶亦非好事;之
,责之切。
只是,越想越后怕,——难道无私也是自私?
难道,善良亦是邪恶?
难道,善良亦是邪恶?
终明了,为何“把温柔四放,却伤害了他”想到这里,我忽然有所明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