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章 做爱的经济学分析(11/15)
思滢解围道。
我硬着皮、言之凿凿地道:“什么是“儒商”明明都是商
,叫个“儒商”比别的商
更高雅吗?或者,就比别的商
的思想更
沉?”
“快说正题!”
琴书不耐烦我兜圈子。
我招架不迭:“其实,孔子是很好财的,也很喜欢做声色表面文章。就拿《论语》的开篇来说吧。那个开
说:“子曰: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
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?””“这一句话有甚么问题吗?”
思滢不解地问道。
我谄笑着道:“哪里有什么问题!只是,只是……一些解释说,那句话的意思是:学习而经常实践,不是很高兴的吗?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,不是很快乐吗?别不了解我,我也不怨恨生气,不是个君子吗?在迎接外宾的时候,有些
用“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”
对外宾说话,似乎是要表达友友谊。
简单说,这些解释把孔子弄得好像很“高雅”于是,“儒商”也成了“高雅”的商了,而把中国说成“儒家”国度,中国在世界上也好像就更“高雅”了。
过去,我也是如此接受教育和如此理解的;可后来,多看了一些东西,觉得那样解释不对,那不是孔子言论的原貌。”
“为什么不是“原貌””
思滢咄咄地为心目中的“偶像”辩解。
我耐心地解释道:“在孔子活着的时候,“学”并非是现代说的“学习功课”或“学习知识”的“学习”而是周朝的音乐舞蹈仪式。”
“有这种说法吗?我怎么不知道?”
琴书疑惑地道。
我嘿嘿一笑、趁势“转守为攻”“孔子提倡“克己复礼”就请看看《周礼》的记载吧:“大司乐:掌成均之法,以治建国之学政,而合国之子弟焉。”
“乐师:掌国学之政,以教国子小舞。”
“大胥:掌学士之版,以待诸子。春,学,舍采,合舞。秋,颁学,合声。”
“再者,《周礼》上面说的也很清楚,乐师管理的是“小舞”是对大司乐管理的“大舞”而言。更具体地说,“大舞”是“大学”是为“建国”而做的音乐舞蹈“学政”包括用来感召动物和天神;而“小舞”是“小学”是为“国之小事”、“飨食诸侯”而做的音乐舞蹈仪式,包括在丧事和祭议事中扮演“哭”和打鼓等事,颇似农村里的打鼓手。怎么样,我说的有没有错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